味蕾中的家乡记忆,是学子们心底永不消散的袅袅炊烟。那些镌刻在记忆深处的味道,是家乡赋予大家对食物的最初认知与朴素情感,也承载着学子们对故土的无尽眷恋。
5月28日下午,由苏州大学后勤管理处、学生工作部(处)主办,苏大教服集团科桥餐饮承办的“苏州大学2025年‘走进后勤’暨学做家乡菜第二届烹饪大赛”在东校区四食堂举行。 苏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云杰,校团委书记于潜驰,校学生工作处副处长黎春虹,校后勤管理处副处长黄小波,校传媒学院副院长黄艳凤,校体育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丁海峰,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主任、副教授唐建华,校后勤管理处膳食科科长王明明;苏大教服集团董事长、总裁韦曙和,集团副总裁、科桥餐饮董事长王丽晓,科桥餐饮总经理杨桂祥等领导出席活动。 此次活动共有50位同学组成的16支参赛队伍同台竞技,以32道独具特色的家乡风味,为大家呈献了一场极具地域特色与味觉享受的美食盛宴。 活动伊始,16支参赛队伍依次亮相,生动讲述家乡菜的历史渊源与文化内涵,为比赛注入深厚的人文底色。随后,体育学院学生沈宇航与独墅湖二食堂厨师曹小伟分别作为学生与厨师代表发言,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对家乡饮食文化的理解。 校党委常委、副校长王云杰在活动致辞中讲到,食堂美食不仅是高校出圈的“硬招牌”,更是展现校园文化的“软实力”,本次活动以“学做家乡菜”为桥梁,让中华饮食文化在劳动实践中焕发新生,让劳动教育成为“舌尖上的成长课”。 他指出,一道家乡菜承载地域文化基因,一次烹饪体验蕴含“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智慧哲思。在当下快节奏生活中,走进厨房不仅是学习生活技能,更是体悟“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感恩教育,是学校深化“五育融合”育人体系的生动实践。未来,学校将进一步拓展“美食+教育”深度融合,打造更具苏大特色的后勤育人场景。 随后,出席本次活动的领导共同按下启动键,宣告比赛正式开始。 烹饪环节,各队伍迅速投入“战斗”。食堂内,切菜声、炒菜声、加油声交织成欢快的交响曲。同学们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从洗菜、切配到掌勺烹饪,每一个步骤都学得有模有样。 四川队以麻辣鲜香的“水煮牛肉”诠释川味热情,东北队用醇厚浓郁的“小鸡炖蘑菇”展现关东风情,苏南队则以精巧细腻的“金丝虾球”演绎江南饮食的雅致美学……蒸腾的热气中,一道道承载着家乡记忆的菜肴在同学们手中渐次成型,观众纷纷掏出手机记录精彩瞬间,镜头里不仅有美食,更有同学们忙碌的身影。 烹饪结束后,评委团从色、香、味、形等几个维度对参赛作品进行专业评审。其中,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唐建华教授等行业专家,对每道菜品的食材搭配、烹饪技法与文化表达进行深入剖析,既肯定创新亮点,又提出改进建议,让参赛选手与现场观众在品味美食的同时,获得烹饪技艺与饮食文化的双重提升。 经过激烈的角逐,苏南队夺得冠军,重庆队、苏北队获得二等奖,福建队、安徽队、江西队获得三等奖,大阪队、云南队获得最具人气奖。 一等奖 | 苏南队 二等奖 | 重庆队、苏北队 三等奖 | 福建队、安徽队、江西队 最具人气奖 | 大阪队、云南队 评审环节落下帷幕,现场瞬间化作美食探索的欢乐海洋。观众纷纷拿起筷子,迫不及待地品尝一道道佳肴,餐具轻碰的清脆声响与此起彼伏的“好吃”交织成一曲温暖的校园乐章。 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在味蕾间探寻到了家乡的记忆,更是一场极具意义的饮食育人实践。科桥餐饮以“家乡菜”为情感纽带,巧妙地将各地饮食文化融入育人环节。学生们在亲手制作家乡菜、热情分享美食故事的过程中,真切触摸到家乡的温度,娓娓道出家乡的风土人情,厚植了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深刻认同。 未来,科桥餐饮将不断创新餐饮文化与服务模式,积极践行餐饮育人功能,把服务场景打造成育人阵地,深入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全力营造和谐文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氛围。